聊城市全力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
??鲁网4月30日讯 青年是宝贵的社会财富,高校毕业生、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以来,聊城市坚决扛牢青年就业创业政治责任,抓实抓细政策拓岗、培训赋能、服务强基等各项措施,全力推进政策宣传、招聘服务、就业指导、创业服务、职业培训、困难帮扶等“六进”校园,推动青年群体“好就业、就好业”。
??4月19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春季校园招聘会现场
??招聘活动不断线。4月19日,2场校园招聘会在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同步展开,460余家企业携1.7万个岗位“职等你来”,吸引近7000名学生参加。聊城市人社局与各院校、工信、妇联等单位协调联动,对接院校优势学科和行业重点企业,为东昌学院匹配材料化工、机械制造、数字智能、财会管理、教育科研领域企业190余家,为职业技术学院匹配智能制造、医药护理、IT科技、金融文化领域企业270余家,供需对接更加精准高效,活动现场初步达成就业意向3000余人次。
??服务对象有需求,就业服务有回应。4月26日,位于东昌东路的人才大厦“周末招聘”迎来了山东华宇工学院专场,吸引400余名青年到场求职。“我们全力畅通求职就业渠道,今年已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98场,参会企业7400家次,提供岗位13.5万个。下一步,我们还将根据学校和毕业生的需求,深化省会都市圈求职招聘联盟、省际毗邻区劳务协作等机制,实现周周有招聘、校校有招聘,为青年求职者提供更加精准便捷的招聘服务。”聊城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人力资源市场科科长郭海冬表示。
??企业招聘负责人向毕业生介绍企业情况和岗位要求
??就业指导面对面。校园招聘会现场,还设置了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应征入伍政策咨询、西部计划和三支一扶基层就业项目宣传等特色专区,为学生详细解读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吸引了大量学生前来咨询。在AI智能就业服务、简历指导优化服务区,学生体验线上面试、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画像等服务,该服务助力学生提升求职技能、发掘个人潜能、尽快实现就业创业。
??“我们抢抓春季就业工作攻坚期,开展书记院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院领导、系部领导、学业导师、毕业班辅导员全员上阵,为学生挖潜开拓岗位资源、推介优质就业岗位,与企业深度沟通对接,及时改进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搭建学校教育和企业用工的沟通桥梁。”聊城大学东昌学院学生工作处处长王莉芳表示。聊城市人社局组建政策宣讲和服务团队,开展“齐鲁青未了 职路正当时”大学生就业指导巡回宣讲,发放政策宣传页5000余份,组织14家优质人力资源机构进校园服务毕业生2000余人次。
??国家统计局聊城调查队向学生发放“劳动力调查入高?!毙?/p>
??就业空间更广阔。聊城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带动就业提质扩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青年兴聊”工程为牵引全力破解青年就业难题。市人社局深挖岗位潜力,征集发布重点企业2025年上半年人才需求1585个,发布首批青年见习岗位1907个、“三支一扶”岗位59个、博士研究生引进岗位111个,发布市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和人才引进岗位98个,创新推出“水城优才·事编企用”储备产业人才计划,为高职院校与重点企业引进储备产业人才18人。今年以来共认定人才3批次860人,市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组织进院校、进企业访谈交流5场次,实现青年就业与人才服务同频共振。
??聊城市人社局工作人员向学生解读就业创业扶持政策
??同时,聊城市人社局推进实施“创业聊城”十大行动,更新发布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清单,组建“创业陪跑”服务团,开展“源来好创业”资源对接服务、“创贷政策直通车”宣讲等活动,“创梦护航”创业导师结合青年感兴趣的电商运营、乡村振兴等案例,开展“找准创业方向”“初创团队管理”等问题讲解,引导学生提升创业能力、释放创业热情。第一季度,全市共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5亿元,扶持创业者1596人、企业15家。
??培训赋能照前程。新媒体运营、短视频剪辑、电商运维、抖音直播、AI办公……聊城市人社局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深化实施“技能照亮前程”培训行动,将更多新职业、新业态、新技术融入培训课程,广受青年群体欢迎。4月22日,度假区湖西街道就业创业培训班开课,吸引130多名居民报名参加;4月23日,聊城大学传媒学院“全媒体运营师”项目制培训班开课,46名应届毕业生“淬火”提升技能;无人机驾驶与应用、临清文旅推荐官、“鲁菜师傅”等系列班期正在加紧筹备中。
??聊城大学“新媒体运营”项目制培训班
??今年以来,聊城市将技能提升作为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重要举措,开展“学技能好就业、送技能进校园”活动2场,征集发布项目制培训专业18个,更新发布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承训机构目录清单,评选出品牌培训机构3家、品牌培训项目3个,“聊城市技工教育产教集团”入选省级重点技工教育产教集团建设院校。第一季度全市新增高技能人才5018人、同比增长41.35%,为稳定就业形势、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本网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