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pcmc品茶论坛_同城200元附近,初中生100元3小时电话,100元2小时不限次数电话号码

最美聊城现象|乐享依水而居的美好生活

2021-01-25 10:05:00 来源:聊城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鲁网1月25日讯 “现在花草凋落,水面结冰,能拍出来别样的景色。等天气暖和了,这里春暖花开、风景优美,欢迎你们再来!”1月5日,小寒,天气寒冷,但位山黄河公园里几位摄影爱好者仍在拍连廊、风车……工作人员赵新、张凤喜迎上前,向他们讲述位山黄河公园的前世今生。

  “你们猜不到吧,就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沉沙池?;坪铀谡饫锍恋砗?,清水都送到别的地方去了,但沙子都留在了这里。地里寸草不生,黄沙遍地。大风一起不见家,庄稼年年被沙压;每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家住沉沙池区域内姜楼镇王小楼村的张凤喜自记事起,漫天黄沙就伴随着她,虽然后来她从沉沙池池区的南端嫁到了池区北端,但4公里的距离,并没有让她“逃离”尘土飞扬的生活。

  位山灌区是黄河下游最大的引黄灌区,是全市农业、工业、城市生态水系、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支撑。然而引黄必引沙,每年几十万吨、上百万吨泥沙沉积下来,导致土地次生沙化严重,形成风沙和区域性贫困,成为引黄灌区治理的难题。位山灌区的两个沉沙池,是澄清黄河水的主要区域,池区面积达3533.33公顷。两个沉沙池一沉就是一甲子。这里很多地方一脚下去,沙土埋到脚脖子。冬春之际,沙尘滚滚,人们睁不开眼,张不开嘴,揭不开锅。几十年来,对池区经济社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形成区域性整体贫困。

  为了改变池区的贫困面貌,近年来,我市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新时代治水兴水的生态思维,创造性地采取“政府政策性主导、社会多元化投资、产业市场化运作、突出水文化特色”的生态治理模式,做好治沙文章,在沉沙池展开大规模、长周期的绿色生态建设,与水共舞,兴水利、除沙害、造绿地、强产业、助民生,走出一条治荒治沙与生态改善、绿色发展巧妙结合的新路子,逐步实现沉沙池片区的生态复原。我市还通过土地流转、本地就业、开展农家乐等综合开发方式,改善生态环境,主打“生态休闲旅游、优质特色农产品”主题,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实现了贫困人口尽快脱贫,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昔日沙土飞扬、年沉沙量上百万立方米的沉沙池,现在已是绿树林立、清水环绕的位山黄河公园,锦鲤穿梭在莲叶蒲草间,水鸟悠然游弋?!霸?,沉沙池黄沙满天,我们出门张不开嘴、睁不开眼,现在,公园美景秀美,游客很多,作为园区内的一名环卫工,我一定干好自己的活儿,不让幸福从指间溜走!”如今的张凤喜不但摆脱了与黄沙相伴的日子,而且每个月有1600元的工资收入,每年还可以领1200元的土地流转资金。

  临水而居,自古以来便是人们居住地的上选。像张凤喜这样感受到幸福的,还有运河样板段附近的居民。

  1月7日下午4点多,虽然太阳高高悬挂在空中,但室外温度已经达到零下15摄氏度,邓楼村的几位大爷大妈,在湖南路南运河文化栈桥上散步。

  “这两天温度虽然低,但是我们已经养成了下午来运河边散步的习惯。原来,运河淤泥多,河边环境不好,我们都不愿意来。现在,这边修好以后,我们每天都来逛一逛,呼吸一下新鲜空气,看看各种鸟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惫し宕笠图父雠笥炎诠勰裢ど?,看着在金色阳光下闪光的冰面。

  作为黄河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处,聊城拥有两河孕育的历史名城的印记,这正是值得珍藏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聊城市以文化引领活态?;?,注重融合发展,依托京杭大运河的文化积淀,实施古运河整治和保护利用工程,采取“截污、清淤、驳坎、绿化、配水、?;ぁ⒃炀?、管理”八位一体的改造和?;な侄危谛奚芍屑岢直;ど幕?,挖掘文化内涵,使运河聊城段的“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商贸、居住”功能得到强化,成为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亮丽风景线。

  其中,京杭大运河聊城样板段工程项目作为运河古都的延展区,着力对运河文化进行挖掘,在沿线景区设计船闸、水利设施、遗址博物馆等主题景观设施,形成运河文化展示区、四河头驿站和休闲康健绿地,打造了多功能、复合型、体验式的城市绿地。

  红色的步道旁边栽种着金丝柳、西府海棠、小叶朴等各种花草树木,清淤后的河面宽阔干净,河边堆满大小不一的白色鹅卵石;浮波栈桥呈小船造型、独具创意,几个刚放学的小孩子在家长目光下跑来跑去……

  为了推动河湖“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我市全力推动生态水利发展,扎实做好河湖长制工作,河湖治理成效显著,水污染得到有效遏制,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如今,水清了,林密了,田肥了,草长了,水系交织正以崭新的姿态融入这座城市,滨水处处是美景乐园,人们尽享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旭光)

责任编辑: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