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水土保持和群众致富相结合
鲁网聊城3月25日讯(记者 庞孝君)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三届“世界水日”,本周是第二十八届“中国水周”。25日上午,聊城市政府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市水利局副局长齐海云就聊城市的水土保持问题做了新闻发布。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聊城注重把水土保持和群众致富相结合,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走在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前列。
聊城属黄泛平原风沙区,是山东省水土流失“三区”划分中的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其中临清、东阿、冠县、莘县、阳谷五个县(市区)为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目前,聊城风沙区主要位于黄河故道沿线、引黄沉沙区及马颊河、徒骇河两岸,大部分为河滩高地和沙质河漕,同时,引黄灌区内部还存在引黄沉沙区。全市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为580平方公里。而20多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之初,聊城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2010平方公里。这些年,莘县、冠县、临清等几个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县,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彻底改变了基础条件。
据介绍,截至目前,聊城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3万公顷,其中整地改土7.1万公顷、营造防风固沙片林3.2万公顷、新建农田林网197公顷、种草740公顷、封育148公顷、其它水土保持措施2.75万公顷,累计总投资2.94亿元。经过多年的治理,基本建立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配套的综合防护体系。聊城注重把水土保持和群众致富相结合,还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的模式,走在了全省水土保持工作的前列。
齐海云介绍,聊城有四种模式较为成功。一是黄河故道区的农田林网风沙治理模式。在黄河故道区,以风沙片为基本单元,全面建设沙区农田林网,建成无缝化网格。在风蚀严重的区域,重点建设以毛白杨为主的防风固沙片林,前三年在林木之间种植其他农作物;在做好防风固沙片林、林带网格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经济林,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鼓励沙区群众发展棚栽,全面提高沙区群众的经济收入。目前,莘县杨夏庄、冠县清水、临清唐元等十个风沙片都采取这种模式,并且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是沉沙池区高地治理模式。近年来,聊城位山灌区在引调黄河水的同时引进了大量泥沙,形成了近5万亩的堆沙高地。该市对灌区的弃土高地实施综合开发利用,对达到一定高度的高地进行平整压实,覆盖原状土,还耕还林。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引导群众种植苜蓿、枸杞等具有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的作物。
三是民营水土保持治理模式。对于大面积集中风沙灾害的地区,吸引民间投资,从建立综合、系统、高效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入手,进行集中开发治理,并引入监督机制,确保治理成果,把风沙片建成农、林、果业生产基地。目前,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茌平县肖庄镇枣乡生态园和临清鑫兴银杏大观园林场做的很成功,形成了民营水保新局面,其中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被评为国家级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四是小流域生态河道治理模式。对于东阿县郭口灌区沉沙池区风沙片、牛角店镇中心河流域治理工程、阳谷七级镇小运河流域治理和开发区小湄河水系生态治理等小流域项目,采取建设农田林网和水保林、整地改土、配套机井、清挖沟渠、栽植水生植物等措施,有效的控制了风沙危害,提高了保土蓄水能力,极大的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责任编辑:丁金超